【名词&注释】
新课程改革(new curriculum reform)、教材内容(textbook content)、提升写作能力、勇于探索创新(be brave in exploring and innovating)、修业年限、不断学习(unceasing study)、实际需要(practical needs)、硬性规定(hard pressing rule)、《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参考答案
[单选题]对某一数学题,小卫和小波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同样的答案。周老师没有简单判断孰优孰劣,而是请他们上台陈述自己思考、推理、证明的步骤,这
一做法,突出体现了周老师具有( )。
A. 关注过程的教学理念
B. 关注结果的教学理念
C. 关注情感的教学理念
D. 关注知识的教学理念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一个停滞不前。只靠过去的经验,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做到()
A. 终身学习
B. 敬岗爱业
C. 团结协作
D. 关爱学生
[单选题]在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中学阶段最早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需要的学制是( )。
A. "癸卯学制"
B. "壬子癸丑学制"
C. "壬戌学制"
D. "戊辰学制"
[多选题]材料:
古文的写作讲气,词句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下,说话时的婉转或激昂,都是由气势决定的。这个气势里就含有作者的感情在内。作者由气势决定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读者则从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中去求气,得到了气,就能体会到作者写作时的感情,这就是因声求气。
就作者来说,他在写作时,不是考虑什么手法,而是考虑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表达正确,怎样把感情表达出来。手法是从声情的变化中自然形成的。不是学会了种种手法,才让自己的情意去凑合各种手法。一凑合就成了做作,就写不好文章了。要达到前人写作的高境界,就要学通他们下笔的精妙处;要懂得他们写作是基于情意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有意做作。这样,到自己写作时,才能本着自己的情意,透过气势来表达声情,在表达不同的声情中自然形成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法。
因声求气不光是会读出文章的声情来,还要求能长久熟读。这样读,当然是读经过时间考验的名篇;这样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最简便方法。由于熟读,接触书里的词汇时,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记熟的。这样,当对这个词完全懂得时,就对这个词在不同句子里的意义变化,以及在不同句子里的不同用法都懂了。自己在写作时,可使之用得合乎法则。因声求气,就是透过熟读来学习写作的一种方法。
(摘自周振甫《文章例话》,有删改)
问题:
(1)古文写作过程中的"因声求气"应重点关注哪两个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2)文章认为应如何通过读书来提升写作能力?请简要分析。(10分)
A. 【参考答案】
(1)"因声求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根据气势决定词句的长短与声调的高下;二是读者从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中得到气,即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感情。
(2)根据文章的论述,通过读书来提升写作能力,应讲求以下方法:
①读书时要学习并学通作者下笔的精妙之处;
②不能只学手法而忽略情意,还要读出文章的声情来,在表达声情过程中自然形成各种艺术手法;
③要读经过时间考验的名篇,而且要长久熟读,从而懂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能够使它们在自己写作的文章中用得合乎法则。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roxv5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