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调查研究(investigation)、莎士比亚(shakespeare)、启蒙运动(enlightenment)、文艺复兴时期(renaissance)、《十日谈》(decameron)、《哈姆雷特》(hamlet)、代表人物(representative)、《唐吉诃德》、鲜明对比(sharp contrast)、主观臆断
[单选题]教师在导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列举了其他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下列不正确的是()。
A. 但丁《神曲》
B. 薄伽丘《十日谈》
C. 卢梭《爱弥儿》
D. 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在课堂上设计了"我们来挑错"这一游戏环节,以下是教师给出的句子,下列学生的答案错误的是()。(1)那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懂得什么。(2)信访办的同志介绍说,信访办有规定,两个工作日之内,必须把收到的来信转交到有关部门,这种高效率的作风值得提倡。(3)《意林》出版社在2006年新书征订公告中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楚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购买的书名、册数)(4)王浩大声斥责李明:"你不调查研究,就凭主观臆断,要不犯错误才怪呢?"
A. 学生甲:(1)句中的"十二三岁"表示概数,不能用顿号隔开。
B. 学生乙:(2)"交到有关部门,"此处的逗号应改为句号,否则句意不明确。
C. 学生丙:(3)括号内容是解释"详细地址",放在句号内。
D. 学生丁:(4)句为感叹语气,问号改为感叹号。
[单选题]教师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提出一个问题:作者反复写她们的“微笑”“和蔼”,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呢?以下是同学们的分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反复写她们的“微笑”“和蔼”,从侧面写明请愿群众的身份、形象,能让人了解这是一批怎样可爱的青年
B. “微笑”“和蔼”与文中作者提到的“真的猛士”形成了鲜明对比(sharp contrast),对当局政府的批判更深一层
C. “微笑”“和蔼”把三名女子临难之时的从容表现得形象而生动,侧面表达出了对三位勇士的赞颂之情
D. 写三位女孩的“微笑”“和蔼”,是为了表现她们的瘦弱、无力,与文章主旨无关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p67zx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