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军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751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必典考网发布"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军"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更多教师资格证-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考试试题下载及答案考试题库请访问必典考网初中教师资格频道。

  • [多选题]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军最杰出的领袖。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建元永昌。……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三月十七日,农民军已至北京城下。……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地开进北京。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叛乱……李自成也乘时猖獗,于十四年(1641年)攻陷河南……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陷襄阳,僭号"新顺王"。次年,李自成建国,号日大顺,改元永昌……这时洪承畴早为清军所俘,山海关之地全部沦陷,而流寇的势力已非明朝所能抵御。就在这一年,流寇攻陷北京,清军也接着入关。   --摘自傅乐成《中国通史》   问题:   (1)对同一史事的叙述,材料一与材料二有何不同。(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8分)

  • A. 【参考答案】 (1)材料一主要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的视角对史事进行叙述,对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持肯定的态度。材料二是从封建正统的视角对史事进行叙述,认为明朝的灭亡是由于农民军攻陷北京和清军入关造成的,将农民军称为"流寇",对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持反对的态度。 (2)出现这种不同叙述的原因: ①材料一选自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该书的出版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作者深受阶级史观(革命史观)的影响,对我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持正面积极的态度,因此站在李自成和农民起义军的视角叙述明朝灭亡这段历史。 ②材料二选自傅乐成的《中国通史》,该书于20世纪60年代在台湾地区出版。作者由于身处台湾,对历史问题的看法受当时政治局势的影响,对农民起义持否定的观点,认为明朝的灭亡是由于农民军攻陷北京和清军入关造成的,从封建正统的视角叙述明朝灭亡这段历史。 上述两种不同的历史叙述是由于作者具有不同的史观、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造成的。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多选题]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家。( )
  • A. ×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在雅典柏拉图《理想国》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政治家。

  • [单选题]我国科举考试中有"连中三元"之说,其中"三元"指的是( )。
  • A. 秀才、举人、进士
    B. 状元、榜眼、探花
    C. 解元、会元、状元
    D. 乡试、会试、殿试

  • [多选题]德育的发展体现了整个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的作用。( )
  • A. √

  • [单选题]"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话""学校即社会"是教育学家( )的观点。
  • A. 赫尔巴特
    B. 皮亚杰
    C. 杜威
    D. 陶行知

  • [多选题]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的过程有( )。
  • A. 前制度化教育
    B. 制度化教育
    C. 普及教育
    D. 非制度化教育

  • [单选题]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 )。
  • A. 斯巴达教育
    B. 雅典教育
    C. 教会
    D. 骑士教育

  • [单选题]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方方面面产生影响,它最可能影响教育的( )。
  • A. 规模
    B. 质量
    C. 结构
    D. 内容

  • [单选题]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立,其宗旨是( )。
  • A. 消除国际贸易壁垒
    B. 世界共享
    C. 促进战后世界经济的复苏
    D. 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 [多选题]规定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包括各级各类的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制度是学校教育制度。( )
  • A. 对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kkz2m.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