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政府部门(government department)、教育问题(education problem)、《物权法》(the property rights law)、国家机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客观事物(objective things)、人民首创精神、偷换概念(disguised replacement of concept)、非法手段(illegal means)、公共场合(public contexts)
[单选题]政策和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带有人们的主观意志,或者说是人们意志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行政调节方法运用得是否合理和科学,主要取决于人们主观上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对客观规律和复杂的经济活动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 行政调节方法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局限性
B. 政策和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存在不科学性
C. 应该用经济和法律等其他调节方法取代行政调节方法
D. 政策和制度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其制定者的主观因素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朝着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前进。习近平强调,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据此回答第下面的题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
根据以下内容,回答下面的题目(三)教育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现实中各种重大的教育问题、规划教育前景而规定的行动依据和准则。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遵循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教育政策的形成过程分析,其可分为五个阶段:(1)教育问题的出现;(2)教育问题取得合法性;(3)拟定教育政策文本草稿;(4)征求相关政府部门及各级教育部门的意见;(5)形成正式政策文本。其中,如何认识一系列现实的教育问题并加以合理有效的界定,这是制定教育政策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教育问题的察觉和确认更多依赖于由地方到中央、自下而上的政府报告。在这种层级制体系之中,许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减少或增多,出现与客观事实不符的现象。为了更快更有效地通过政策解决现实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各级政府在界定问题方面需要聆听来自不同群体的声音;将各种教育问题进行梳理过滤,转化为政策问题;确定拟解决的教育问题,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验证和修订。民众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多表现在公共场合(public contexts)的口头评论或诉诸文字,通过网络、报纸、信访等话语平台表达其观点,主要是对关系到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进行判断、评论与诉求,直接反映了民众对教育问题的关切度和对政府实施教育政策的满意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案的方向有二:一是向上普及高中教育,二是往下多增加一年学前教育。针对这一报道,教育部表示,符合我国目前国力的做法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