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典考网

2024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副高)疾病控制(副高)试题案例分析题解析(04.08)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1271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 【名词&注释】

    基础医学(basic medicine)、方差分析、精神紧张(psychentonia)、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完全随机设计(completely random design)、主要依据(main basis)、富有成效、维生素A营养状况(vitamin a status)、科学依据。、葡萄球菌食物中毒(staphylococcal food poisoning)

  • [单选题]判断某传染病是否为医院感染引起的主要依据是

  • A. 传染期
    B. 病程
    C. 临床症状期
    D. 潜伏期
    E. 检查结果

  •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 学习资料:
  • [单选题]肺结核患者低热持续不退,多提示
  • A. 精神紧张
    B. 咯血吸收
    C. 病变播散
    D. 支气管感染
    E. 肺结核合并肺癌

  • [单选题]临床上大多数SARS病人的首发症状为
  • A. 发热
    B. 咳嗽多痰
    C. 腹泻
    D. 胸痛
    E. 呼吸困难

  • [单选题]某人因食用了受粪便污染的毛蚶而感染了甲型肝炎,那么认为毛蚶是
  • A. 传染源
    B. 疫源地
    C. 存储宿主
    D. 传播因素
    E. 易感动物

  • [多选题]影响疫源地范围大小的因素有
  • A. 病原体的毒力大小
    B. 防治的及时程度
    C. 传染源活动范围
    D. 传播途径的特点
    E. 疫源地条件

  • [多选题]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极期的临床表现有
  • A.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B. 极度烦躁
    C. 气促发绀
    D. X线示肺部阴影融合成片
    E. 满肺可闻及湿啰音

  • [多选题]研究疾病分布的意义在于
  • A. 有助于制定预防策略
    B. 提供病因线索
    C. 提出治疗方案
    D. 可以确定病因
    E. 帮助认识疾病特征

  • [单选题]现代医学模式的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 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与死亡日益突出
    B. 基础医学的发展
    C. 工业化、都市化带来的公共6性问题
    D. 慢性非传染疾病的发生、死亡日益突出
    E. 预防医学的发展

  • [单选题]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引起数据变异原因有
  • A. 组内因素和组间因素
    B. 处理因素和配伍因素
    C. 随机(误差)因素和配伍因素
    D. 配伍因素、随机(误差)因素和处理因素
    E. 处理因素和随机(误差)因素

  • [单选题]食品水分活性值的大小,对食品的影响为
  • A. 食品的水分活性值越小,越不利于微生物繁殖
    B. 食品的水分活性值越小,越有利于微生物繁殖
    C. 食品的水分活性值越大,越不利于微生物繁殖
    D. 食品的水分活性值越大,真菌不能产毒
    E. 食品的水分活性值越小,真菌能产毒

  • [单选题]我国规定肉制品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最大使用量(g/kg)分别为
  • A. 1.5,0.5
    B. 1.0,0.1
    C. 0.5,0.15
    D. 0.15,0.15
    E. 0.1,0.05

  • [单选题]以下不是维生素A营养状况(vitamin a status)鉴定指标的是
  • A. 尿中维生素A水平
    B. 维生素A耐量
    C. 血浆视黄醇结合蛋白
    D. 暗适应能力
    E. 生理盲点

  • [单选题]在夏季屠宰牲畜时,肉的僵直通常出现在宰后
  • A. 30分钟
    B. 1.5小时
    C. 3小时
    D. 4小时
    E. 6小时

  • [单选题]某地妇女进食自制面酱后数小时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以及视力模糊、眼睑下垂、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特征,最可能是
  • A.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staphylococcal food poisoning)
    B. 沙门菌食物中毒
    C. 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D.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E. 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

  • [单选题]蛋白质生物价的计算公式是
  • A. 储留氮/吸收氮×100
    B. 吸收氮/储留氮×100
    C. 摄入氮/储留氮×100
    D. 吸收氮/摄入氮×100
    E. 储留氮/摄入氮×100

  • [单选题]控制混杂因素的分析方法是
  • A. 计算相对危险度
    B. 计算比值比
    C. 分层分析
    D. 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比
    E. 归因危险度

  •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dlnjrx.html
  • 推荐阅读

    必典考试
    @2019-2025 必典考网 www.51bdks.net 蜀ICP备2021000628号 川公网安备 510122020013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