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辛亥革命(the revolution of 1911)、斯大林模式(stalin model)、社会基础(social basis)、救亡图存、组成部分(part)、《红色中华》(red china)、专制制度(autocratic system)、鸦片战争时期、包干到户(fixed work to households)、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单选题]2008年12月15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大陆与台湾基本实现直接“三通”。它表明()
A. 两岸关系进人新的和平发展时期
B. 海峡两岸统一市场形成
C. 台湾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方针
D. 祖国统一障碍已经扫除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 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B. 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C. 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D. 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单选题]“朦朦胧胧张眼一瞧,黑暗里突然突出一线红。这是什么?——原来是北极下来的新潮,由近东卷到远东”,这是民国七年刘大白写的《红色中华》中的几句诗,它的创作背景是()
A. 五四运动爆发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C.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D.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兴起
[单选题]《海国图志》在国内没有引起太大反响,只印了千册左右,而就在佩理到日本的1853年,日本人开始翻印《海国图志》,一共印刷了15版之多,1854年日本翻印该书60卷,士人争相购读,以后多次再版。而该书在中国印量很小,影响有限。这说明中日两国()
A. 社会危机的程度不同
B. 变法图强的方针不同
C. 变革的社会基础不同
D. 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不同
[单选题]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单选题]“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 分封制
B. 井田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单选题]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在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 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 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 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 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单选题]“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说明()
A. 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 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 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autocratic system)
D. 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单选题]有学者说维新派“民权是发挥近代民族国家作用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种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制度。”这表明维新派认为()。
A. 民权是实现救亡图存手段
B. 实现民权与保护人权矛盾
C. 个人权利自由是民族归宿
D. 民族问题本质是保护人权
[单选题]有学者认为,中国以前效法苏联搞了三十多年,也觉今是而昨非,回头搞起了“个体户”来,这一做法()。
A. 说明我国农村已经进行包干到户(fixed work to households)
B. 表明中国已否定了苏联模式
C. 带动中国城乡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D. 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生产力水平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7rpx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