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注释】
阿司匹林(aspirin)、缓激肽(bradykinin)、美沙酮(methadone)、β内啡肽(β endorphin)、吞咽困难(dysphagia)、共济失调(ataxia)、主要成分(main components)、重要依据(important basis)、严重破坏(severe damage)、明显变化(significant change)
[单选题]具有镇痛作用的物质是( )。
A. 乙酰胆碱
B. 缓激肽
C. 组织胺
D. β内啡肽
E. 钾离子
查看答案&解析
查看所有试题
学习资料:
[单选题]泰勒宁的主要成分(main components)是( )。
A. 丁丙诺啡
B. 羟考酮
C. 吗啡
D. 美沙酮
E. 哌替啶
[单选题]三环类抗抑郁药的禁忌证除外( )。
A. 孕妇
B. 严重心脏病
C. 前列腺肥大
D. 青光眼
E. 老年人
[单选题]下述对脑梗死的预防原则和急性期治疗原则及措施中错误的是( )。
A. 常规需溶栓治疗
B. 预防原则是积极处理各项可进行干预的脑卒中危险,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C.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注意加强皮肤、口腔及尿道护理,按时翻身防止褥疮。调控血压(>180/110mmHg)、控制血糖(>11.1mmol/L,控制在8.3mmol/L以下)。吞咽困难、肺炎、上消化道出血及水电解质紊乱的对症治疗及护理
D. 急性期治疗原则是超早期、个体化、整体化、通过溶栓和脑保护治疗,防止并发症
E. 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降颅压、扩容、介入治疗,对符合溶栓条件,无溶栓禁忌证患者应积极溶栓
[单选题]面神经炎的体征中,Bell征是( )。
A. 鼓索神经受损,可出现味觉障碍
B. 一侧额纹消失,眼裂变大
C. 口角下垂,鼓腮漏气
D. 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显露白色巩膜
E. 膝状神经节受损,可见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单选题]血型不合输血后,患者出现严重溶血反应,下列哪项是实验室检查的重要依据(important basis)?( )
A. 网织红细胞增高
B. 含铁血黄素尿
C. 血红蛋白尿
D. 血尿
E. 尿胆原(+)
[单选题]苯二氮卓类取代巴比妥类的优点不包括( )。
A. 无肝药酶诱导作用
B. 用药安全
C. 耐受性轻
D. 停药后非REM睡眠时间增加
E. 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
[单选题]骨折治疗的目的和原则中,下述不正确的是( )。
A. 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之二是固定
B.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无论多久多难,都要使受伤部位恢复正常功能
C. 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之一是复位,骨折复位也是治疗骨折的首要步骤
D. 治疗骨折的最终目的是使受伤部位最大可能、尽快地恢复正常功能
E. 治疗骨折的三大原则之三是功能锻炼
[单选题]以下哪种药物不可以作为缓解腰背痛症状的首选药物?( )
A. 对乙酰氨基酚
B. 肌松类药物
C. 阿司匹林
D. 布洛芬和其它的NSAIDs
E. 利多卡因
[单选题]髋关节结核,未经治疗常发生下列哪种畸形?( )
A. 局部形成寒性脓肿
B. 髋关节功能保存
C. 髋关节形成前屈内收畸形
D. 髋关节骨性强直
E. 局部形成窦道
[单选题]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
A. 严重程度差异性较大,取决于侧支循环状况。可出现单眼一过性黑朦,偶见永久性失明,伴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或同向性偏盲等,优势半球受累出现失语症,非优势半球受累出现体相障碍
B. 主干闭塞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可伴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C. 近段闭塞时由于前交通动脉的代偿可无症状,远端闭塞时对侧偏瘫;主侧半球病变可有失语,可伴尿失禁以及对侧强握反射等;双侧大脑前动脉闭塞,可出现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
D. 主干闭塞表现为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伴有失读;双侧闭塞导致皮质盲,面容失认症;深穿支闭塞出现红核丘脑综合征
E. 中脑支闭塞致Weber综合征、Benedikt综合征;脑桥支闭塞致Millard-Gubler综合征、Foville综合征;小脑梗死可出现眩晕、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脑干受压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双侧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闭塞致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单选题]完全的爪形手见于( )。
A. 单纯正中神经损伤
B. 单纯尺神经损伤
C. 正中神经与尺神经联合损伤
D. 尺神经与桡神经联合损伤
E. 正中、尺、桡神经均损伤
[单选题]中枢神经损伤( )。
A. 神经纤维轻度损伤
B. 神经轴突严重破坏(severe damage)
C. 神经纤维断裂
D. 肌张力增高
E. 神经实质无明显变化(significant change),传导功能异常
[单选题]髂腹股沟和髂腹下神经阻滞术的穿刺点定位是( )。
A. 髂嵴中点上方2~3cm处
B. 髂前上棘向内侧2~3cm处
C. 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连线中点
D. 髂嵴中点下方2~3cm处
E. 髂后上棘向外侧2~3cm处
本文链接:https://www.51bdks.net/show/565wn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