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煤气燃烧时空气量是煤气量的()倍。关于经济流速大小的选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中碳氢化合物含量最高。室外煤气管道严密性试验时间为()。A、1
B、1.1
C、1.15#A、流速太小不能充分利用管道的输送能力;
- 下列说法对的是()。煤气管道的倾斜度应在()之间。A、高炉煤气中的含氧量指标与焦炉煤气中含氧量指标一样。
B、高炉煤气中的含氧量指标与转炉煤气中含氧量指标一样。#
C、转炉煤气中的含氧量指标与焦炉煤气中含氧
- 下列属于甲类煤气危险区域的有()。转炉煤气的回收必须达到CO含量在()以上。1000mmH2O柱约等于()。计算盲板公式对的是()室外煤气管道严密性试验时间为()。煤气设施的取样管()公用。A、转炉煤气回收系统。
- 转炉煤气的回收必须达到CO含量在()以上。A、30%
B、45%
C、50%#
- 我公司的湿式煤气柜的压力最高在()Kpa左右下列煤气成分中不具有腐蚀性的成分是()。煤气设施的取样管()公用。煤气管道的倾斜度应在()之间。A、7
B、5
C、3#A、H2S
B、CO2
C、CH4#A、可以
B、不可以#
C、两台
- 进入煤气设备照明电压不高于()。在带煤气焊接中,煤气压力在()范围内。焦炉煤气中CmHn是指()。煤气管道的鼓形膨胀器在安装完后应注入()。A、36伏
B、12伏#
C、9伏A、1000~5000Pa
B、200~2000Pa#
C、500~5000P
- 煤气设施的泄爆阀安装在()位置。()中碳氢化合物含量最高。A、煤气管道的最高点
B、煤气管道的末段。
C、煤气设施的高压稳压设备。#A、天然气#
B、高炉煤气
C、转炉煤气
- 水封的有效高度为管网计算压力加()。实施人工呼吸的频率成年人为每分钟()次。气体在流动过程中与管壁会发生摩擦,产生(),所以要接地装置。A、600mm
B、500mm
C、800mm#A、16~18次#
B、20~25次
C、40~60次A、摩
- 关于经济流速大小的选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是单位燃料完全燃烧后,将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汽冷却到零度的水所放出的热量也计算在内的发热量。直径为2000mm的管道,截面积计算为()。A、流速太小不能充分利用管
- 以下可用人工呼吸抢救的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盲板作业在()以内禁止火源,并采取防火措施。室外煤气管道严密性试验每小时平均泄露率为()。高炉煤气中不含的成分是()。煤气管道的鼓形膨胀器在安装完后应
- 关于甲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煤气加压站加压机前、后管道的联络管叫()。A、CH4;
B、无色气体;
C、微有葱臭;
D、易溶于水。#A、支管;
B、联络管;
C、回流管;#
D、上升管。
- 关于流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下列属于甲类煤气危险区域的有()。煤气管道的放散应高出走台()。A、流速太小不能充分利用管道的输送能力;
B、流速太大则通过管道的阻力就大;
C、一般
- 煤气来源中断,系统管网面临最危险的事故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抽堵盲板作业焦炉煤气压力不得超过()A、影响用户正常生产;
B、造成人员中毒;
C、回火爆炸;#
D、着火。A、人体允许的安全电流为30mA;
B、
- 焦煤流量孔板阻力损失应小于()Pa。A、300;#
B、400;
C、500;
D、600。
- 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三者热值的比较结果是()。煤气加压站加压机前、后管道的联络管叫()。与煤气管道不能共架敷设的是()煤气管道的排水器之间的距离一般为()。A、焦炉煤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
B
- 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三者爆炸极限的范围宽窄比较结果是()。补偿器的导流管应()煤气管道的坡度排水方向安装。A、焦炉煤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B、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C、转炉煤气﹥高炉煤
- 有压管中运动着的液体,由于阀门或水泵突然关闭会出现()。高煤组成成份是()。下列属于甲类煤气危险区域的有()。煤气管道的排水器之间的距离一般为()。A、空化;
B、汽蚀;
C、水击;#
D、层流。A、CO、CO2、H
- 高煤、焦煤、转煤密度关系是()。流体受重力的作用,在不同高度具有不同的()。A、ρ高>ρ焦>ρ转;
B、ρ转>ρ高>ρ焦;#
C、ρ焦>ρ高>ρ转;
D、ρ高>ρ转>ρ焦。A、动能;
B、压力能;
C、位能;#
D、重量。
- 密度与比容的关系()。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转炉煤气三者爆炸极限的范围宽窄比较结果是()。氧气呼吸器与空气呼吸器的区别是()动火现场以()为半径内的易燃物品都应清除干净。A、密度越大,比容越大;
B、密度越
- 管内流体以湍流状态流动,则雷诺数肯定是()。水槽排出的水份是()。煤气设备高于()应安装避雷设施。A、3000;
B、15000;#
C、2000;
D、3500。A、机械水;
B、饱和水;
C、少量机械水和冷凝水。#A、25m#
B、15m
- 润滑“五定”中的定质是指()。煤气管道的计算压力≤105Pa进行()。油管和氧气管宜分别敷设在(),以免发生故障时互相影响。苯()通过人体皮肤使人中毒。A、定值量;
B、定油脂;#
C、二者都包括;
D、以上都不对。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眼镜阀是()切断装置。A、真空度越高绝对压力越低;
B、理论空气需要量也是燃气完全燃烧所需的最小空气量;
C、燃气的热值越高,燃烧所需理论空气量也越多;
D、理论空气需要量大于实际空气
- 单向流动的密闭蝶阀,在安装时应注意使煤气流向与阀体上的箭头方向()A、一致#
B、相反
C、根据情况安装
- 焦煤流量孔板阻力损失应小于()Pa。管网压力波动而流量不波动的原因是()A、300;#
B、400;
C、500;
D、600。A、管网积水
B、蝶阀活动
C、仪表导管积水#
- 流体受重力的作用,在不同高度具有不同的()。U型压力表的工作原理基于()理论。A、动能;
B、压力能;
C、位能;#
D、重量。A、伯努力方程;
B、流体静力学;#
C、标准气体状态方程;
D、流体动力学。
- 绝对压力、表压、大气压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绝对压力=大气压+表压
B、大气压=绝对压力-表压
C、表压=大气压+绝对压力#
- 煤气设备高于()应安装避雷设施。动火现场以()为半径内的易燃物品都应清除干净。煤气管道直管段每隔()设置一个人孔。波纹补偿器在管网安装完毕后拉杆螺丝()。A、25m#
B、15m
C、10mA、5m#
B、10m
C、40mA、10
- 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应该服从()。煤气管道的人孔在直线段一般每隔()应安装一个。氧气呼吸器的正常压力应在()以上。蝶阀的安装先要确认开关位置与()一致。A、质量守恒定律;#
B、层流;
C、湍流;
D、连续性。A
- 煤气的易燃易爆特性叙述错误的是()。煤气管放散必须高出煤气管道、设备和走台()。下列说法对的是()。A、可燃物的着火温度越低,越易着火;
B、煤气的燃烧速度大于煤气流速时产生脱火现象;#
C、可燃气体中有惰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密度与比容的关系()。焦炉煤气中()含量最高。影响煤气的爆炸极限的气体是()氧气呼吸器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憋气是()造成。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速度比O2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速度快()。A、
- 焦炉煤气管道盲板作业必须设接地线,法兰两侧跨接电阻及对地电阻分别小于多少欧姆为合格。()CO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速度比O2与血红蛋白的结合速度快()。打开焦炉煤气管道的人孔时要防止()自燃。A、0,5;#
B、5,5;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煤气管道的计算压力≥105Pa应进行()。煤气管道检修时,煤气管道()作为起重设备。A、绝对温度以气体分子停止运动时的最低极限温度为起点的温度;
B、氮气常温下呈惰性,但在高温高压下有催
- 流体的速度与管道的截面积()。煤气管道在用蒸汽吹扫时,不能立即断开蒸汽,关闭放散,以免管道()事故的发生。A、正比;
B、成反比;#
C、成非线性关系;
D、没有关系。A、真空抽瘪#
B、断裂
C、破坏支架
- 在煤气管道排水槽试验头处接一U型压力表测得压力为400mmH2O,此压力是指()。煤气管道在用蒸汽吹扫时,立即断开蒸汽,关闭放散,使管道真空抽瘪事故发生的原因是()。船舶水动力作用中心的位置主要取决于:()A、相对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煤气的易燃易爆特性叙述错误的是()。实施人工呼吸成年人每分钟为()长为1000mm,直径为2000mm的管道,体积计算为()。氧含量在()时,人就感到困乏、嗜睡。A、根据人体电阻的不同男性感知电
- 人工呼吸法适用于下列()气体中毒者。转炉煤气的回收必须达到CO含量在()以上。动火现场以()为半径内的易燃物都应清除干净,无法清除的应采取防燃措施。煤气设备高于()应安装避雷设施。动火现场以()为半径内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流体的密度大,则摩擦阻力大;#
B、流体的粘度大,则摩擦阻力小;
C、流体的流速快,则摩擦阻力小;
D、流体流经的管道直径大,则摩擦阻力大。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煤气管道的人孔在直线段一般每隔()应安装一个。单位燃料完全燃烧后,燃烧产物中的水蒸汽冷却到20℃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实施人工呼吸成年人每分钟为()A、氢气区域动火必须办理乙级动火证
- 一带法兰DN100、PN25的截止阀,其渗漏点为()。管内流体以湍流状态流动,则雷诺数肯定是()。A、2处;
B、3处;
C、4处;#
D、5处。A、3000;
B、15000;#
C、2000;
D、3500。
- 氧气呼吸器在100毫米水柱压力下,保持1分钟压力下降不超过()毫米水柱。绝对压力、表压、大气压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A、5;
B、3;#
C、4;
D、2。A、绝对压力=大气压+表压
B、大气压=绝对压力-表压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