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煤气危险区依据危险程度分为三类,下列属于一类危险区域的是()。煤气事故发生后()应安排专人控制操作。高炉各独立煤气净化设备与建筑物间的净距离不应小于()米。煤气管道固定点的位置选择,下列不正确的是()。
- 转炉煤气中会有60%左右的CO2,40%左右的CO,氮气及微量氧气和氧化物()。日常煤气巡检工作中注意检查连接排水器落水阀门,平时此阀门应保持()状态。带煤气危险作业区域()m内严禁火源,高温裸露的管道应做隔热处理。
- 有人值班的加压站、混合站的值班人员不应少于一人。气体爆炸危险场所必须正确划分危险等级,正常生产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区域为()区。过剩煤气必须点燃放散,放散管管口高度应高于周围建筑物,且不低于()m,放散
- 煤气管道应采取消除()和防雷的措施。()精度为1.5~2级,表盘直径大于或等于100mm。带式输送机两侧的人行道,在坡度大于()时应设踏步。其他管道架设在管径大于或等于1200mm的煤气管道上时,管道上面应预留()mm的
- 呼吸器的背具带和带扣材料应具有阻燃性能,其续燃时间不应大于5s,织物材料平均损毁长度应不大于()mm。煤气回收净化系统应采用电源供电()。一般焦炉加热换向一般每()一次,每次换向时间约40秒。A、50#
B、100
C、
- 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无权拒绝从事其所禁忌的职业。()常规安全检查通常是对人员的行为、作业场所环境条件、生产设备设施等进行的检查。检查结果取决于检查人员的个人经验和能力。为了尽量减少检查人员个人因素对检查
- 煤的低温干馏所产的煤气,主要组分为甲烷、氢气、一氧化碳及一()一等物质。粗煤气中的有效气体包括()下列哪些原因能造成系统阻力增高()。A.杂质B.重碳氢化合物C.二氧化碳氢气#
氮气
一氧化碳#
甲烷阀门故障#
水
- 煤气管道进行试验前必须与其他管道和设备用盲板隔断开。()氧气、压缩空气是()气体。高炉煤气的着火温度()℃。煤气设备及管道检修化验进入标准一氧化碳含量小于()24PPm。高炉喷煤量增加时,煤气中的()增加。
- 放除身体静电。()进入有限空间煤气设备进行检修作业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煤气净化车间应布置在焦炉的机侧或一端,其建(构)筑物最外边缘距中、小型焦炉不应小于()m。进入设备检修前,应确认()煤气来源,然后
- ()层是煤气化的可燃气(CO和H2等)主要生成带,也是气化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心泵串联工作主要目的是增大()固定层间歇法制半水煤气工艺循环分五部,其中用于为制气阶段提供热量的是()能补偿管道长度方向上的热胀
- 应有作业方案和安全措施,并应取得煤气()或安全主管部门的书面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一般必须高于()米/秒。因环境温度的变化,架空煤气管道和波纹膨胀器的关系,引起煤气管道收缩,
- 带气开孔作业时,应该得到安全、技术和作业人员共同确认后方可施工。()管网送气前,应用氮气置换管内空气,氧气含量应小于()%。使用苏生器抢救一氧化碳中毒者,氧含量调节环应调()%,自主呼吸不可过早终止,应在伤员
- 哪些属于在生产过程中调整炉子百分比的依据有哪些()气化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能气化的什么数量()碳层高低#
炉温高低#
吹风时间长短
入炉原料的质量#蒸汽
氧气
氮气
煤#
- 混合站的各条煤气管道中的煤气可以互串。()煤气爆炸事故产生的原因中正确的有:()。进入煤气设备内部作业,必须经()检测合格,并设置专人监护,方可进入煤气设备内工作。煤气中不可燃的气体成分有()和少量的02
- 高热值煤气作业应使用铜制工具或铁工具涂油。()关于混合站的各条煤气管道在运行中的描述不正确的是()。盲板作业过程中,部分石棉绳脱落时,应在脱落处的盲板边缘,斜向加牙,用()向里塞石棉绳。当煤气设备内部空气
- 氢气管道、阀门和水封装置冻结时,严禁使用明火烘烤解冻()依据《安全生产法》规定,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由()如实告知从业人员。高炉煤气最好的缓冲用户是()。煤气冷凝液
- 当作业环境为爆炸性气体环境时应选择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焦炉煤气组成成份分中含量最高的气体()。煤气管道安设的金属密封面插板,插板管道底部离地面的净空距离,不小于()米。如果发现检修人员有煤气中毒
- 中毒者已停止呼吸,应在现场立即做人工呼吸并使用苏生器,同时通知煤气防护站和附近卫生所赶到现场抢救()气瓶气密性试验使用的介质是()。在应急情况下,煤气运行加压风机需紧急停机,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的是()。正
- ()煤气着火时应迅速逐渐降低煤气压力,通入大量蒸汽或氮气,以稀释煤气浓度和减小火势。补偿器的作用是()。通径DN500煤气管道外径是多少mm?()正确#
错误冷胀热缩#
热胀冷缩
膨胀收缩520
526
529#
530
- 一氧化碳重度中毒的症状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眩晕、呼吸困难、虚脱、昏迷等症状()发生炉煤气管道和设备上的放散管管口高度与地面距离不应小于()米。正确#
错误5
10#
15
20
- 煤炭受热后分解出(),同时体积变大,此现象称煤的膨胀性。流体的真实压强是()水分
气体#
固定碳表压强
绝对压强#
相对压强
- 在停役的煤气管道上动火可以用气焊,不准用电焊爆炸事故发生后,为保持事故现场状态,无需切断煤气来源。()转炉煤气回收具有周期性、间断性的特点,故一般都要配置()。为了加强对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的监管,对于新建
- 于重度煤气中毒者,应立即在现场施行心肺复苏,在中毒者未恢复知觉前,应避免搬动、颠簸,送高压氧舱抢救途中应有医务人员护送。()煤气管道进行组装焊接时,管径≥()毫米须采用双面焊接。正确#
错误600
700
800
900#
- 使用者应按照呼吸防护用品使用说明书中有关内容和要求,实施检查和维护。()煤气管道管底距地面小于()米的,在管道两侧必须设置防撞架。波形补偿器安装时应()。2002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
- 煤气设备烧红时,为迅速降温可以用水骤然冷却,以防止管道变形或断裂。()煤气危险区(如地下室、加压站、热风炉及各种煤气发生设施附近)的一氧化碳浓度应定期测定,在关键部位应设置一氧化碳监测装置。作业环境一氧
- 不应在具有高热源的炉窑等建构筑物内进行带火煤气作业。()为了满足不同用户对煤气压力热值的不同需要,故在企业中设立()。煤气管道接地(零)可靠,其电阻值应小于()欧,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措施。在煤气管道进行
- 煤气系统检修时必须使用铜制工具。()干式柜容量达到柜容的()%时,发出声光报警。下列与事故无关的心理现象包括()。根据一氧化碳气体的毒性及工业现场的实际情况,应至少设定()报警。正确#
错误80
90#
95盲干心
- 在煤气管道动火部位附近,要装有压力表,压力表要专人看守。()对需要滑动的管道加固筋离托座的间隙为()毫米。正确#
错误5~10#
10~15
15~20
20~25
- 点火装置工作之前,点火燃气控制阀应当打开。()回火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混合气体流速比火焰速度(),火焰回到烧嘴中。由于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问过长或者劳动强度过大,会造成从业人员()发生变化,导致误操作而发生事故。
- 发生煤气着火事故后,成立事故处理指挥部,并迅速准确的做出处理事故方案,凡参与急救的人员,其电阻值应小于()欧,且有导除静电的接地措施。转炉煤气进入煤气柜前煤气含氧量不应超过()%,活塞下降速度应控制在()以
- 多人参与施救时,应当忙而不乱,有统一的指挥,相互有机配合,高效进行。()依据《安全生产法》规定,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由()如实告知从业人员。高炉煤气热值是多少?()正
- 煤气排水器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00~250m,排水器水封的有效高度煤气计算压力至少加1000毫米。进入煤气设备内作业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有:()。按照火灾危险性分类标准,()属于乙类危险品。为确保稀油式煤气柜正常运行,其
- 煤气输送单位风机出口水封,运行时应保持一定运行()。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的爆炸极限是12.5%~74%,指的是一氧化碳含量大于()%时,不会发生爆炸。矿山企业中,()对本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关于煤气加压机出、
- 填料补偿器可以布置在厂房内。()干式柜容量达到柜容的()%时,发出声光报警。正确#
错误80
90#
95
- 煤气检修过程发生中毒事故,抢救原则,先处理漏点后救人。()煤气柜按密封方式分哪两类?()。煤气设备及管道检修化验进入标准一氧化碳含量小于()24PPm。长管呼吸器长管抗拉强度应大于()N。民用煤气地下管横穿生
- 给煤气中毒或急性损伤的人使用氧气已被普遍地接受和实践,当伤员出现呼吸困难大多可以给予氧气。()在对运行风机进行点检项目中,下列不属于点检内容的是()。正确#
错误检查风机运行时电流、电压情况
检查机组振动
- CO含量达到1.28%时吸入即昏迷,1~2min即死亡,所以焦炉煤气中毒死亡的可能性也很大。()30万m3煤气柜的自动放散装置有()。设施内一氧化碳含量大于()ppm或氧气含量小于19.5%时,应佩戴空气或氧气呼吸器等隔离式呼吸
- 气放散管口必须高出煤气管道、设备和走台3m,离地面高度不小于10m。()煤气柜入口需监测的内容有()。进入煤气管道内部工作,所用照明电压不得超过()V。根据一氧化碳气体的毒性及工业现场的实际情况,应至少设定(
- 个人专用的呼吸防护用品应定期清洗和消毒,非个人专用的每次使用后都应清洗和消毒。()在煤气区域巡视、检查净化设备时应()人以上。正确#
错误1
2#
3
4
- 转炉煤气含氧量达到()电除尘联锁停电。下列与事故无关的心理现象包括()。长度小于10米的架空煤气支架安装时不垂直度要求小于多少毫米?()>2%盲干心理、呈能心理、麻痹心理等
谨慎心理、认真心理、负责心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