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所有试题
- 碳含量和奥氏体晶粒对贝氏体转变的影响是()。随含碳量增加,转变速度变快,奥氏体晶粒愈大转变愈慢
随含碳量增加,转变速度变快,晶粒愈大转变愈快
随含碳量增加,转变速度减慢,晶粒愈大转变愈慢#
随含碳量增加,转变速
- 以圆柱形工件为例,组织应力的分布,在切线方向上,表面的拉应力最小,径向方向呈现着压应力状态。马氏体不锈钢侵蚀剂为()。金相显微组织显示方法有几种。()正确#
错误A、硝酸酒精溶液
B、苦味酸酒精溶液#
C、王水
D
- 钢淬火后进行中温(350~500℃)回火其目的是()。短路保护一般采用。()A、减少应力和脆性
B、获得高的弹性和屈服强度#
C、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D、获得高的韧性熔丝#
自动开关#
继电器
交流接触器
- 失效分析学的主要特点是()。疲劳极限σ-1一般相当于极限强度σb的()。当晶格上的原子位置被外来原子所占据把这样的缺陷叫做()。A、实践性、经济性
B、科学性、理论性
C、边缘性、综合性#
D、实用性A、30%
B、50%
- 淬火裂纹是在淬火过程中由热应力与组织应力所产生的合成应力为拉应力,而且超过材料的抗拉强度时产生的。透明球状夹杂物在()条件下可以看到黑十字现象。W18Cr4V高速钢淬火,又经560℃回火,硬度会()。正确#
错误A、
- 选择奥氏体化温度的主要依据是等温转变曲线。晶界处由于原子排列不规则,晶格畸变,界面能高,碳在r-Fe中最大溶解度点的温度和含碳量为()。淬透性与等温转变曲线的关系是()。正确#
错误强度、硬度增高,使塑性变形抗
- 淬火冷却时,热应力与组织应力集中和叠加是引起变形的主要因素。金属在冷凝过程中由于体积收缩而在铸锭心部形成管状或分散状孔洞称为()。淬透性与等温转变曲线的关系是()。根据金属材料在磁场中受到磁化程度(即
- 在连续冷却条件下的转变温度低于等温转变图上的转变温度,所需时间也要长些。钢淬火后,急性高温回火,得到的组织是()。正确#
错误A、回火索氏体#
B、回火屈氏体
C、回火马氏体
D、回火珠光体
- 能进行时效的合金必须是()。钢淬火后所形成的残余应力()。合金工具钢的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比碳素工具钢小的主要原因在于()。在低温不发生相变的合金
固溶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少的有限固溶体#
固溶度随温度的降低
- 产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原因是()。含碳量的为4.3%的共晶白口铸铁,由液态缓冷至室温时的组织为()。淬透性与等温转变曲线的关系是()。二元合金相图有。()金相显微组织显示方法有几种。()先析铁素体的析出
新
- 淬火钢回火时,在()时,由于碳化物从马氏体中析出,这时马氏体中存在着由于碳化物析出而形成的低碳马氏体区及高碳马氏体区。过热缺陷属于()的缺陷。<100℃
<150℃#
150~200℃
200~250℃A、允许放行
B、不可以改
- 碳含量和奥氏体晶粒对贝氏体转变的影响是()。区分渗硼试样的渗层中的FeB和Fe2B的试剂是()。随含碳量增加,转变速度变快,奥氏体晶粒愈大转变愈慢
随含碳量增加,转变速度变快,晶粒愈大转变愈快
随含碳量增加,转变速
- 马氏体的转变是冷却时()。二次硬化法在生产中较少使用的原因是()。高速钢的普通球化退火工艺,随炉升温至850~880℃,保温6-8h,随后以()速度缓冷至500℃出炉空冷。奥氏体的扩散型转变
奥氏体的无扩散型转变#
反应
- 奥氏体的形成机理,只有()才有了转变成奥氏体的条件。二次硬化法在生产中较少使用的原因是()。铁素体与奥氏体之间产生自由能之差
珠光体中出现了浓度起伏和结构起伏#
铁素体中出现浓度起伏和结构起伏
渗碳体中出
- 形成片状珠光体时,铁素体和渗碳体的形成是()。钢的光滑圆试样拉伸断口,其剪切唇面与拉伸应力轴()。铁素体在碳的高浓度区形成,渗碳体在低浓度区形成
两者都在碳的高浓度区形成
铁素体在碳的低浓度区形成,渗碳体在
- 晶界处由于原子排列不规则,晶格畸变,界面能高,使()。就珠光体、贝氏体和马氏体、铁素体的形成特点,属于非扩散型转变的是奥氏体向()转变。强度、硬度增高,使塑性变形抗力增大#
强度、硬度降低,使塑性变形抗力降低
- 在铁-渗碳体相图中,碳在r-Fe中最大溶解度点的温度和含碳量为()。合金工具钢的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比碳素工具钢小的主要原因在于()。铸造铝合金按加入主要合金元素不同,分为。()温度为1148℃,含碳量4.3%
温度为
- 固溶体之所以比组成它的溶剂金属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是因为()。产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原因是()。溶质原子溶入后,形成了新的晶体结构
溶质原子溶入后,增加了原子的排列密度,增大了原子之间的结合力
溶质原子对位
- 含碳量的为4.3%的共晶白口铸铁,由液态缓冷至室温时的组织为()。在淬火应力()材料的破断强度时,可以引起淬火裂纹。钢淬火后进行中温(350~500℃)回火其目的是()。短路保护一般采用。()一次渗碳体加共晶渗碳
- 疲劳极限σ-1一般相当于极限强度σb的()。奥氏体的形成机理,只有()才有了转变成奥氏体的条件。产生第一类回火脆性的原因是()。A、30%
B、50%#
C、70%
D、80%铁素体与奥氏体之间产生自由能之差
珠光体中出现了浓
- 当晶格上的原子位置被外来原子所占据把这样的缺陷叫做()。失效分析学的主要特点是()。三角形的投影是。()空位
间隙原子
置换原子#
线缺陷A、实践性、经济性
B、科学性、理论性
C、边缘性、综合性#
D、实用性三
- 淬火内应力包含()。合金钢按用途可分为。()热应力
冷应力
组织应力
热应力和组织应力#合金结构钢#
合金工具钢#
特殊合金钢#
不锈钢
- 钢淬火后进行中温(350~500℃)回火其目的是()。钢淬火后,急性高温回火,得到的组织是()。A、减少应力和脆性
B、获得高的弹性和屈服强度#
C、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D、获得高的韧性回火索氏体#
回火马氏体
回火
- 原始奥氏体晶粒愈小,马氏体的强度()。A、愈低
B、不变
C、愈高#
D、略高
- 高速钢的普通球化退火工艺,随炉升温至850~880℃,保温6-8h,随后以()速度缓冷至500℃出炉空冷。区分渗硼试样的渗层中的FeB和Fe2B的试剂是()。当晶格上的原子位置被外来原子所占据把这样的缺陷叫做()。近代金相显
- ()的透明来杂物在正交偏光下可以看到其本身色采。转动载物台作360º旋转时,该夹杂物无明、暗变化。淬透性与等温转变曲线的关系是()。三角形的投影是。()各向同性两者的关系无规律可循
C曲线的“鼻子”位置靠右方
- 获得偏振光的棱镜称为()。高速钢的普通球化退火工艺,随炉升温至850~880℃,保温6-8h,随后以()速度缓冷至500℃出炉空冷。尼科尔30-40℃/h
10-20℃/h#
50-60℃/h
60-80℃/h
- 在酸蚀试样面上,中心部位呈现易腐蚀的暗区判断为()。材料与硬的颗粒或与偶合件表面硬的突出物作相对运动时所造成的材料移动或分离叫做()。在淬火应力()材料的破断强度时,可以引起淬火裂纹。马氏体的转变是冷却
- 液态金属结晶是通过()两个基过程进行的。一般情况分散或小颗粒状夹杂对材料性能的()。金属在冷凝过程中由于体积收缩而在铸锭心部形成管状或分散状孔洞称为()。二次硬化法在生产中较少使用的原因是()。形核及
- 二元合金相图有。()金属常见的晶格类型有。()匀晶相图#
共晶相图#
包晶相图#
共析相图#线立方
体心立方#
面心立方#
密排立方#
- 当可锻铸铁加热到()温度时;珠光体将转变成奥氏体。材料与硬的颗粒或与偶合件表面硬的突出物作相对运动时所造成的材料移动或分离叫做()。疲劳断口的()宏观主要特征是海滩状形貌。马氏体的转变是冷却时()。金
- 5CrNiMo钢是应用最广的()钢。热作模具
- 在酸蚀试面上呈不同形状和大小不等的暗色斑点称()。透明球状夹杂物在()条件下可以看到黑十字现象。晶粒度在定量金相中的测定原则用()。机床导轨一般使用的材料是()。随淬火冷却起始温度提高,高速钢淬火回火
- 马氏体的转变是冷却时()。奥氏体的扩散型转变
奥氏体的无扩散型转变#
反应扩散
奥氏体的上坡扩散
- 氮化处理时,零件最表层白色区域组织称为()。钢中奥氏体晶界的显示方法共有()。以圆柱形工件为例,表面的拉应力最小,径向方向上呈现着压应力
在切线方向上,表面的拉应力最大,径向方向上呈现着拉应力
在切线方向上,
- 疲劳断口的()宏观主要特征是海滩状形貌。对硬质合金的抛光方法是()。A、瞬断区
B、疲劳扩展区#
C、疲劳源区
D、纤维区A、磨削式抛光
B、腐蚀性抛光#
C、电解式抛光
D、化学抛光
- 属于非扩散型转变的是奥氏体向()转变。马氏体不锈钢侵蚀剂为()。固溶体之所以比组成它的溶剂金属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是因为()。以圆柱形工件为例,组织应力分布为()。A、铁素体
B、贝氏体
C、珠光体
D、马氏
- 渗碳钢二次硬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残余奥氏体在回火时产生()。机械零件失效中疲劳失效占断裂件的()。钢的光滑圆试样拉伸断口,其剪切唇面与拉伸应力轴()。等温淬火A、50%以上
B、20%以下
C、20~50%#
D、70%以上A
- 过冷奥氏体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冷却,就可以防止珠光体和贝氏体的产生,从而得到马氏体转变。钢中奥氏体晶界的显示方法共有()。正确#
错误A、5种
B、3种
C、7种#
D、6种
- 所有金属均可通过热处理方法使它发生相变。高速钢的普通球化退火工艺,随炉升温至850~880℃,保温6-8h,随后以()速度缓冷至500℃出炉空冷。合金工具钢的淬火变形和开裂倾向比碳素工具钢小的主要原因在于()。金相显